FAQ
金屬修補劑的修復效果,70% 取決于施工規范。以下步驟適用于鑄件缺陷修復、零件磨損恢復、管件密封等場景,按流程操作可使修復強度提升 40%。
表面處理要徹底。用角磨機或砂紙打磨缺陷表面,去除氧化層、油污及松動組織,直至露出金屬光澤。鑄件氣孔需用尖錐擴孔至 1.5 倍直徑,形成倒錐形坡口;裂紋需沿走向開 V 型槽(深度為壁厚 1/3),端點鉆止裂孔(直徑 3mm)防止裂紋擴展。最后用丙酮或專用清洗劑擦拭,確保無殘留雜質 —— 油污會使粘接強度下降 50% 以上。
修補劑調配有講究。按產品說明比例取 A、B 組分(通常為 5:1 或 10:1),在潔凈玻璃板上混合,攪拌時間不少于 3 分鐘,直至顏色均勻無條紋。注意一次調配量不宜過多(夏季不超過 100g,冬季不超過 150g),因環氧類修補劑適用期短(25℃時約 30 分鐘),超時會固化失效。混合時朝同一方向攪拌,減少氣泡混入。
涂抹與塑形分場景操作。填充氣孔、砂眼時,用竹片取少量修補劑用力壓實,確保膠層與基材緊密結合,表面略高于基體 1-2mm;修復裂紋時,先在槽底涂一層薄膠,再分層填充,每層厚度不超過 5mm,層間用刮刀壓實排氣。管件密封需在滲漏點周圍 20mm 范圍內涂膠,膠層厚度 2-3mm,纏繞一層玻璃纖維布增強,固化前用手按壓確保貼合。
固化條件嚴格控制。室溫固化型修補劑(25℃)需放置 24 小時,若環境溫度低于 15℃,需延長至 48 小時或用紅外燈加熱(50℃)加速固化。固化期間避免零件受力或震動,否則會導致膠層內應力集中。完全固化后,用砂紙打磨至與基體平齊,機加工型修補劑可車削至精確尺寸,表面粗糙度可達 Ra1.6μm。